螺蛳粉是廣西柳州極具代表性的風味小吃,其獨特之處在於以柳州特有的米粉為主,再搭配酸笋、木耳、花生、油炸豆皮、黃花菜、青菜等多種配料,並用煮淡水石螺熬出的湯頭調味。這湯頭雖帶辣味與微微腥香,卻因酸、辣、鮮、爽、烫的完美融合,以及酸笋那獨特氣息,使其成為不少人「聞者滂臭,吃的賊香」的美食代表。
正宗的螺蛳粉並不加入真正的螺蛳,所謂「螺蛳」僅指利用三種常見淡水石螺(以方形環棱螺最為著名)熬製而成的湯底。各家店的湯頭調製手法略有不同,但理想的螺蛳湯應該做到清而不淡、麻而不躁、辣而不燒、香而不膩。柳州米粉採用大米磨成漿、過濾、揣製成團,再煮熟壓榨成形,口感較其他米粉更顯柔軟滑順。
關於起源,流傳著多種說法。有人認為螺蛳粉的雛形始於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柳州街頭,到了1980年代初逐漸普及;也有說法指出,某雜貨店店員將自家製的乾米粉帶到螺蛳攤點試吃,意外碰撞出美味火花,或是在夜市裡由於缺乏其他湯底而巧借螺蛳湯調配米粉。無論哪種說法,到了1980年代中期,「螺蛳粉」這一名稱便迅速深入人心。
在英文名稱方面,2015年柳州地方標準將螺蛳粉定名為“Liuzhou river snails rice noodle”,後來因“snail”易令人聯想到蜗牛,2024年重新標示為“Liuzhou Luosifen”,以更精確地傳達產品特色。
螺蛳粉的配料豐富多變,不同地區、不同攤點提供的配菜可能各有特色。除了必備的酸笋、木耳、花生與腐竹之外,有的店家還會供應蘿蔔乾、酸菜、油蔥,甚至搭配豬腳、鴨腳、豆腐泡、香腸及卤蛋。季節不同時,青菜的選擇也會有所調整,如夏天常見蕹菜、小白菜、空心菜;冬天則可能以生菜、油麻菜、菜花或豌豆苗為主。
傳統製作螺蛳粉的過程較為繁複。首先需將活螺蛳浸泡數日,使其吐淨泥沙並降低寄生蟲風險,然後取出去尾並瀝乾。接著,用熱油爆香蒜末、薑及乾辣椒,加入處理好的螺蛳翻炒並調味,再加入水與各種中藥材(如茴香、陳皮、桂皮、丁香、香葉、八角等)慢火熬煮數小時。同時,另起鍋將青菜略煮,再把浸軟的米粉煮熟,最後將所有食材與湯頭混合,即成一碗風味十足的螺蛳粉。現代除了現做外,也有袋裝即食版,其內容物包括乾米粉、湯包、酸笋、腐竹、辣椒油與白醋等,但大多數即食螺蛳粉仍需在熱水中加熱煮熟才能享用。
近年來,螺蛳粉隨著速食化進程迅速走紅,不僅在國內市場大受歡迎,出口海外的情形也漸見成效。自2014年起,螺蛳粉進入工業化生產階段,多個產業園區及協會相繼成立,使其銷量連年攀升,2019年日均銷售量甚至超過170萬袋。疫情期間,由於居家抗疫需求激增,袋裝螺蛳粉更曾一度出現缺貨情況,引發網路熱議。